<<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进入审稿系统 ×
首页 学报新闻 学报概况 编委会 专家库 学术影响 投稿指南 审核流程 标准规范 下载专区 投诉邮箱 联系我们 EngLish

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广西热区晚稻田稗草种类及其分布特点
作者: 佟 瑶  义珊池  黄梦鸽  刘书宇  韦晨阳  唐文伟*  
单位: (广西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南宁 530004)  
关键词:
分类号:
出版年,卷(期):页码:2021 ,52 ( 1 ): 页码:95-103
摘要:

【目的】明确广西热区晚稻田发生危害的稗草种类及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广西稗草的防控及稗草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方法】以稻田稗草为对象,于2019年10月和2020年10月采用五点取样法对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宁、北海、钦州、梧州、贵港、玉林、百色和崇左市晚稻田进行田间调查及采样,共112个调查点672个小区田块;采用七级目测法调查每个样点的稻田稗草发生情况;运用Levins方法中的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及Pianka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稻田稗草的生态位动态。【结果】广西热区晚稻田主要有孔雀稗、硬稃稗、长芒稗、西来稗、光头稗、稗、无芒稗、短芒稗和细叶旱稗等9种稗草,其中无芒稗的发生频度最大,为98.21%,其次为西来稗,发生频度为93.75%,长芒稗、硬稃稗和光头稗的发生频度较小,均低于40.00%;百色、钦州和梧州以无芒稗为优势种,北海、崇左、贵港、南宁和玉林等以西来稗为优势种;9种稗草中,以无芒稗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2.847,其次是西来稗,生态位宽度为2.614;稗与孔雀稗为最大生态位重叠值物种对,光头稗与硬稃稗为最小生态位重叠值物种对,光头稗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低。【结论】广西热区晚稻田稗草种类丰富,且不同区域稻田的优势稗草种类不同。生产中应针对不同种类稗草采取针性防控措施。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加入收藏
总浏览数: 2 3 0 3 4 0 0 8  今日总人数: 1 3 6 4 4
主办:广西农业科学院    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74号   邮政编码:530007
电话:(+86)-771-3243905; (+86)-771-3244920   电子邮箱:nfnyxb@163.com
Copyright © 2011 Nfnyx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2011《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