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
作者:
丁明亮1 林丽萍2 李明菊3* 胡 欣2 何 迟3 廖合发4 赵 红1 李绍祥1 刘 琨1* |
单位: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昆明 650205;2云南省种子管理站 昆明 650031;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昆明 650205;4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 650201) |
关键词: |
分类号: |
出版年,卷(期):页码:2020 ,51 ( 2 ): 页码:255-266 |
摘要: |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云南育成小麦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剖析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13个品质性状的H' 为1.555~2.060,平均为1.916,其中粗蛋白含量的H' 最大,稳定时间的H' 最小,且地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高于田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少部分交错分布在每个类群中。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品质性状越优,具体排序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D总变异的97.83%,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其中,吸水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容重、粗蛋白含量、评价值和延伸性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云麦109和凤1128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资源。 |
基金项目: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服务与反馈: |
【文章下载】【加入收藏】 |